赵光义为何编造出了“金匮之盟”是想隐藏啥样的历史真相

2024-12-23 12:03:36 经验知识 投稿:半顆糖"甜入心

赵光义殿前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赵皚芳为八贤王。看戏当时,除了为低回沉郁、悲凉慷慨、优美动听的二黄唱腔所陶醉之外,也觉得贺后骂得实在痛快,算是呼出了这出程派的名剧,是根据北宋神宗时僧人文莹《续湘山野录》口网气烛影斧声”之说演义而来的。关于宋太祖之死,《宋史》上的记载极为简单,只有“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九个字。南宋史学家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综合了《续湘山野录》和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等书,记载得比较详细。说太祖夜召晋王光义入内,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后来又看到太祖以柱斧戳地,大声对光义说:“好为之。”

次晨太祖就死了。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太监王继恩召唤德芳(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即戏曲中的“八贤王”),而王继恩却直接跑到晋王赵光义那里。晋王犹豫,不肯前行,继恩催促说:“拖延久了,就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晋王跟随他一起来到寝殿。宋后问道:“德芳来了吗?”继恩说:“晋王到了。”宋后愕然,慌遽地对晋王说:“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托靠给官家了。”晋王哭着回答:“我们会共保富此外还有一些说法。

如宋末遗民徐大焯在《烬余录》中记载,贵的,无须忧虑太宗多次在太祖面前,盛称蜀国花蕊夫人费氏的才干,没过上一个月,蜀主就暴卒了。太祖感到诧异,当即找来花蕊夫人了解蜀主猝死的情况。发现这位费氏确实才情敏慧,便把她留在掖庭中陪侍,宠幸无比。这天,赶上太祖患病,光义于夜间入宫问候,适值太祖熟睡,呼之不应,遂乘机对费氏动手动脚,加以调戏。不料,太祖此时突然醒来,正巧目睹了这一场面,当即愤怒地以柱斧砍地,斥责光义说:你做的好事!

第三天清晨,太祖就死了从现存史料中得知,太祖死前两个月,每月都有御驾出行的记载,甚至远到洛阳,可见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死得实在是常然。最大的可能是死于他的胞弟赵光义的谋害史专家邓广铭先生如是说。也正是由于赵光义是以篡弑手段夺取了皇位,唯恐后世非以,于是,便又伙同赵普编造出了一个“金匮之盟”,即杜太后临终前有太祖传位于光义的遗嘱。其真实性同样令人怀疑。尽管其时光义已做了开封府尹,实际上居于接班人的地位,但要继承大统无太祖的临终顾命,也没有正式储君的名分,而且,以弟继兄,毕竟有乖常例。为了寻求合法继位的依据,只好抬出一个太后临终命来加以缘饰这又是一个“千古之谜”对此,官修的《宋史》同样是多所讳避,所记仍是九个字:“太祖崩,帝(太宗)遂即皇帝位。”封建王朝的史书向来是为尊者讳的。

但在宋太宗统治权力干预不到的辽国,史官却记为“宋主匡胤殂,其弟灵(太宗名)自立。”一个“自”字道出了问题的实质。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有些敏感的史学家到底还是提出了问题:《宋史》中“特书曰·遂’,所以别于受遗诏而继统之君也”。

有的直斥太宗“急奸贪而攘天位”。可见,在后世的史学界,多数都是否定“金匮之盟”的真实性的。贺后骂殿》这出戏,正是针对赵光义这样一些龌龊的行径来编排的。作为一种舆情的真实而曲折地反映,它像《击鼓骂曹《审潘洪》、《斩黄袍》等剧目一样,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心声和愿望,但它与史实确有明显的出入。赵光义即位于公元976年,而贺后早在公元958年就已去世。

人已云亡,何来骂殿?赵德昭也并非死于赵光义窃位当时,而是在三年之后。尽管其事属于子虚乌有,但是,由于那激越慨慷、低回悲壮的唱词已经深深地印在脑底,再加上赵光义篡位后确实又“多行不义”,班师回朝之后,上上下下都议论,这次北征失利,同未能及时赏赐扫平北汉之功有直接关系。于是,德昭就提醒太宗,应该对平定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这本来是一件正常的建言,没想到却引发了太宗的宿火,当即怒气冲冲地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行赏也不晚!”德昭听了,惶恐万分,觉察到太宗怀疑他想要篡夺皇位,话中已经露出了杀机。回宫以后,就寻觅刀剪,侍从们不知他用意所在,便说:宫中哪敢带这类东西呢?德昭又跑到茶酒阁去,用切果刀自刎了。此时离太祖驾崩不过三年时间。

又过了一年半,德芳也不明不白地死去,年仅二十三岁。人们怀疑他的暴死也与赵光义有关,只是史书失载,无从悬描。史书上讲,德昭既不得其死,德芳又相继夭绝,太祖的胞弟廷美感到了形势的严重,觉得太宗的屠刀很快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果然,在赵普的策划下,他屡受诬告,连遭贬逐,三年之后死于房州。当得知廷美的死讯后,太宗淡淡地对朝臣说,廷美之母并不是杜太后,而是太宗的乳母耿氏。

这就彻底否认了廷美与他是同胞兄弟。后来的修史者,就把太宗的说法记入了《宋史·赵廷美传》;可是,却忘记了同时修改杜太后的传记。“金匮之盟”中有兄终弟及和能立长君,社稷之福”的话。当初,这句话为他篡权夺位提供了根据:;现在,却又觉得不利于他安排后事:论年龄,廷美长于太宗之子,要立“长君”,他该是首选。因此,只有除掉这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才能达到日后“传子”的目的,才能实现终北宋之世继承皇统的全归太宗一系。但是,一除了之,又太容易暴露出他的罪恶用心,于是,便又打出“廷美本为庶出”这张王牌。言外之意是,即使他健在,也没有继统的资格。

那么,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既然太宗握着这把廷美不是他的胞弟的杀手铜,尽管亮出来就是了,何必非得煞费苦心把他害死呢?答曰:害死廷美原是前提条件,只要廷美一息尚存,就会搬出铁证来为自己辩护;这样,太宗造作谣言就很容易露馅儿。而今,杜太后已死,当事人又不在了,自然就可以随意编排了有宋一代,对于太宗蓄意传子,不惜骨肉相残的卑鄙行径直是啧有烦言;而对太祖一支的惨遭杀戮,普遍深表同情。

只是慑于太宗的威势,不敢公开、正面地议论,于是,便通过各种笔记、杂说等道里传闻的形式,寄感、抒怀、泄愤。这一思想倾向,到了南宋初年渐趋激化。当时,许多人士把北宋灭亡,太宗子孙被掳劫殆尽,归因于赵光义虐待太祖子孙而招致的报应。南宋之后问世的《古事比》和《七修类稿》等记载,统兵灭掉北宋、大肆屠戮太宗子孙的金朝大将斡离不,相貌极似宋太祖,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冥冥中的因果报应。上述诸说均属迷信,荒诞不经,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但是,显然都反映了当时的舆情民意。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