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卫匡国:与中国的不解情缘

2024-12-23 11:57:26 经验知识 投稿:伤纸听闻恰若

  卫匡国来华不久,中华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先是李自成攻破北京,灭亡明朝,紧接着满清入关,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并与南明各势力展开统一战争。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卫匡国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写成《鞑靼战纪》一书,并在欧洲出版。

这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明清战争的书籍,让西方人得以了解这场大变局的前因后果。而且卫匡国作为外来人,没有各方势力的微妙关系,因而可以奋笔直书,还以客观的视角,评述历史的发展,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方豪就指出:“所记至详,直言不隐,足补我国正史之阙略”。

  在欧洲期间,卫匡国还撰写了《中国上古史》和《汉语语法》两部书籍。第一本是关于中国历史的著作,年代起始从盘古开天,止于汉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一年,即当时教会认定的耶稣降生前),全书分10卷,卷末附编年表。这是西方学者写的第一部系统向欧洲介绍中国的历史著作。第二本则为学习汉语的工具书,是当时西方人学习汉语文法最早的参考书之一。

  1657年,卫匡国启程返回中国,同上次一样,他再次遇到了风暴。当船航行到今天印尼望加锡一带时,海上刮起了大风,水手们吓得手足无措。而此时身患重病的卫匡国却奋勇地站起来,亲自驾驶船只,安然地驶离了风暴区,挽救了全船人的生命。看来卫匡国不仅是位学者,还懂得航行技术,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来到中国后,卫匡国先是前往北京,觐见顺治皇帝,分享他的各种奇妙故事。之后回到第二故乡杭州,负责教会事务。他在1661年,在此建立一座雄伟教堂。可不幸的是,由于霍乱流行,卫匡国不幸遭到感染,于是年安息,年仅47岁。

  卫匡国安息后,被安葬于老东岳大方井天主教墓地。1678年,由于原来墓地过于潮湿,教会就把传教士遗体迁葬到新墓地里。可当打开卫匡国棺材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卫匡国的遗体除了一只耳朵外,居然保存完好。于是有些信徒就把他当做圣物崇拜,供奉在教堂里,来朝拜者络绎不绝。史载:“年中屡有人为之剪发修指甲,盥面整容,卧于木椅上,置于上层堂角,作共同祈祷状者”。可估计是上主不允许这种错误的崇拜,卫匡国的尸体很快就开始腐烂,最终只好安葬回墓地里。

  卫匡国墓位于西湖区留下镇新凉亭桃源岭北麓。墓园占地148平方米,墓室坐东朝西,呈长方形,长6.4米,宽4.4米,墙面青石错缝砌,穹隆形墓顶,上竖“十字架”,前有神道、照壁与石牌坊。墓系1985年重修。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