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章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明章之治对于东汉的意义?
明章之治简介,明章之治的原因和表现,明章之治对于东汉的意义?接下来为您介绍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简介
明章之治是指是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明帝、章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明章之治的原因和表现
一、明章之治政治方面改革
建武中元二年(57年),光武帝驾崩,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
汉明帝登基后,继续奉行光武帝在位时期为巩固东汉统治而推行的各项政策。
对于外戚、大臣以至宗室诸王控御极严,一旦犯法,从严治罪,决不因其官职高、地位亲近而加以宽贷。于是,群臣震恐,朝廷肃然。
汉明帝还注意整顿吏治,对地方官吏进行严格的考察和黜陟。从慎重选举官吏着手,对吏治进行整顿。永平九年(66年)又“令司隶校尉、部刺史岁上墨绶长吏视事三岁以上理状尤异者各一人,与计偕上;及尤不政理者,亦以闻。”规定出对地方官吏的考察黜陟制度,每年进行一次。在选官用人上,汉明帝严令杜绝权门请托。
汉明帝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徭役,减轻刑罚;令官吏劝督农桑,治理病虫害;并以公田赐与或赋与贫民。此外,汉明帝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其中最大的工程是治理黄河。西汉末年以来,黄河年久失修,为患益甚,“兖、豫百姓怨叹”。
明帝乃令著名水利专家王景和王吴率兵卒数十万人治水。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十里立一水门,令更桐洄注,无复溃漏之患,从而保障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汉明帝提倡节俭,宫廷生活不尚奢侈,一时之间,上行下效。
所以,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两千一百多万,至汉明帝统治后期,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激增至三千四百多万。
永平十八年(75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去世,刘炟即皇帝位,是为汉章帝,时年十九岁,建初元年(76年),兖、豫、徐等州发生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饥民遍野。汉章帝一方面调集国库粮食紧急救援饥饿中的人民,另一方面听从大臣建议大赦天下,宽缓刑罚。
汉章帝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以尚书陈宠之议,除刑罚残酷的条文五十余条。
禁盐、铁私煮、私铸。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政治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
二、明章之治文化方面的发展
汉明帝命令皇太子、诸侯王及大臣子弟功臣子弟,都要读经。又在南宫设太学,聘任高明的经师传道授业。汉明帝在五经之中,又独重孝经。倡导“以孝治天下”。甚至命令期门羽林的守卫士兵都要背诵孝经。对礼仪制度汉明帝也非常重视。他亲自与东平王刘苍讨论,制定了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仪式,按等级建立了一套天子王侯百官的车服制度。
随着佛教的传入,汉明帝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当时称雒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建初八年(83年),汉章帝选高才生受学《左氏春秋》《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因经学家多分歧,集中诸卿、博士等于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并命班固将讨论结果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这部书系统地吸收了阴阳五行和谶纬之学,形成今文经学派的主要论点,是继董仲舒以来儒家神秘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历法,始用李梵等所著的《四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