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歌曲 :看完歌词后热泪盈眶
1931年9月18日,当日本侵略军的枪炮声在中国东北大地上肆虐,民族危难的警报从此便日渐猛烈地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从此义无返顾地迎着侵略者的炮火前进,救民族,救中国。当一个民族以从未有过的凝聚力发出了救亡图存的怒吼,一首首经典的战歌也在浴血抗争中诞生。这些歌,是冲锋的号角,是高昂的头颅,是射向敌人的枪弹,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百折不挠。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当时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就已经自发地开始着手谱写一些鼓舞斗志的歌曲,如《抗敌歌》、刘雪庵所作的《前线去》等等。这些歌曲,虽然也浸染着抗争、不屈的力量,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真正的战歌,直到《义勇军进行曲》的出现。
《义勇军进行曲》
这,就是战歌的力量。在《义勇军进行曲》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又陆续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抗战歌曲,不仅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宣传和发动作用,而且传唱至今,鼓舞和警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一个民族不朽的文化传承。
《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
《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中共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七七事变”爆发后,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之歌》:游击健儿逞英豪
1937年,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北上做抗日宣传,年底到达山西临汾。就在老乡土炕上的油灯下,他写出了《游击队之歌》。这首歌在临汾刘庄八路军总部首演时,只有口哨充当伴奏,但仍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游击队之歌》是一首具有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旋律轻快,易于传唱。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演唱,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的一致赞扬,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从陕西壶口东渡黄河,途中亲历了黄河的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目睹了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深沉的船夫号子。1939年春天回到延安后,他创作出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同在延安的音乐家冼星海听后触发了创作灵感,写就了这部千古绝响——《黄河大合唱》。一批又一批抗日将士和爱国学生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了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八路军进行曲》:军歌嘹亮七十载
1941年5月的延安,人们被旋律铿锵而优美的《八路军进行曲》所激动。《八路军进行曲》由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解放战争时期被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八一”建军节前夕,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以它气势雄伟豪迈,展现了人民军队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威武雄风。
《歌唱二小放牛郎》:一个动人的故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这首旋律悠扬的叙事民歌,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流传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奋战的号角
1943年夏天,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卢肃和牧虹,编写了一部反映减租减息斗争的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是这个歌剧的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后来在北平、重庆等地的学生中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首歌一直是激励人们团结奋战的号角。
今天,这幸福的生活是我们祖辈用生命换来和平,我们父辈用艰苦换来安康,我们和所有追求和平的人们一起,更要继续发扬彪炳史册的抗战精神,来捍卫这块美丽缤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