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这八位被低估的皇帝,别被电视剧骗了

2024-12-24 20:15:24 经验知识 投稿:梦境贩卖官

  凡好历史者,对于所谓中国历史上皇帝,都不会陌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估计一百个人排名,就会有一百个结果。



  01郭威

  后周太祖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县)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在位期间,崇尚节俭、虚心纳谏、改革弊政,促进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趋向好转。

  郭威立国后,努力革除唐末以来的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改变后梁以来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他崇尚节俭,仁爱百姓,郭威的治国体制,是通过改革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

  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收到了显着的效果。综合起来,主要包括:提倡节约俭朴;整顿吏治纲纪;减轻压迫和剥削;招抚流民,组织生产;治理河患,灌溉良田;准备统一,开展统一战争。郭威的政治、经济改革和统一战争,收到了显着的效果。在他的精心治理下,中国长期战乱的局面开始转向统一,开始显露出民富国强的迹象,为周世宗也为赵匡胤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郭威深爱其妻,在其妻亡后,不再另娶皇后,一方面为了纪念忘妻,一方面也看到柴荣的确有才,所以把帝位传给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其妻侄柴荣。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是唯一的,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02宇文邕

  周武帝宇文邕,小字祢罗突,汉化的鲜卑族,祖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生于同州武乡(今陕西大荔)。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北周第三位皇帝,宇文邕在位期间,一统北方,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周武帝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父亲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马倥偬,能和将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锐情教习,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会将士,必自执杯酒或手付赐物。至于征战之处,躬在行陈”,故“能得士卒死力”。周武帝不愧为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


  03苻坚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氐族,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君主。惠武帝苻洪之孙、丞相苻雄之子。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汉人王猛,推行一系列政策与民休息,加强生产,终令国家强盛,接着以军事力量消灭北方多个独立政权,成功统一北方,并攻占了东晋领有的蜀地,与东晋南北对峙。

  历史学家陈登原认为苻坚有四大善事:文学优良,内政修明,大度容人,武功赫赫。历观中国古代君王,真正能做到这四点的寥寥无几。苻坚与王猛君臣相得,明锐果决,想得到的一定要成功,豪俊不凡。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自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


  04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成为郭威养子。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沉重寡言。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郭威驾崩后,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柴荣被史家称为”五代第一明君”。他15岁从军,24岁拜将,33岁称帝,不仅精明强干,而且节约简朴,赢得了广泛的拥戴。

  以兵变方式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只不过延续了柴荣的统一进程,延续了后周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宋朝对待商业的态度、优遇文人的政策,均与这位商人出身、勤勉务实的君主有着直接关系。柴荣处理宗教问题的策略、发展商业和城市等方面的做为,不仅深深影响了有宋一代,而且开启了中国走向商业文明和市民文化的先声。


  05王莽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郸大名县)人,西汉权臣,新显王王曼长子、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篡夺皇位。新朝开国皇帝。王莽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人虽然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实际上却是沽名钓誉之辈。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大权。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阶层也会如此。

  王莽称帝及其改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产物,是西汉末年以来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矛盾的反映。王莽施行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虽然目的是要解决社会危机,维护其统治,但这些严重脱离实际的措施,既触动了豪强地主、富商大贾乃至一部分官僚的既得利益,也给广大下层百姓带来了巨大的干扰,进一步激化了西汉后期以来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使他成为社会各个集团、各个阶层反抗的主要对象,成为众矢之的。


  06李忱

  唐宣宗李忱,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李忱性格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直至唐亡,百姓仍思咏他,称其为“小太宗”。

  唐太宗以及他一手开创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唐代的盛世,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表现出来。

  李忱在私事方面是极端的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但他身上还有很多其它的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


  07杨广

  隋炀帝杨广,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洛阳(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但频繁发动战争,例如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崩溃覆亡。

  其实真正的杨广,有出色的政治才干、文学才能、和战略眼光,完善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都是遗惠后世千载的不朽功绩。但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缺陷,不惜民力、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令百姓苦不堪言,难以忍受,最终招致天下大乱,国家覆亡,身遭横死,被后继的李唐王朝贬称“隋炀帝"。其实这位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中华第二帝国"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真正庙号谥号,是大隋世祖明皇帝,可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08李治

  唐高宗李治,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高宗得了风眩病,眼睛无法看东西,就让武则天替他处理政务。武则天最后控制了朝廷大权,于是人们对唐高宗的昏庸就坚信不疑了。

  从唐高宗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共经历了7年时间,武则天的力量主要是在这个时期集聚起来的,而在此之前,武则天虽然预问朝政,但权力有限,不能左右朝政。

  其实,高宗在位期间,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军事上,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