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登基的借口让人生疑,赵光义篡位为什么没人反对

2024-12-22 21:22:23 经验知识 投稿:一直情深

太祖赵匡胤死得不明不白,赵光义为了显示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其母杜太后的遗命。

《宋史·后妃传》详细记载了杜太后临终嘱咐太祖传位于弟弟的事:杜太后在临终之际,召赵普入宫记录自己的遗命。当时太祖赵匡胤也在场,杜太后问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说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和福荫。杜太后说:“你想错了,若非周世宗传位幼子,使得主少国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当汲取教训,他日帝位要传给光义,光义再传光美,光美传于德昭,如此,国家有长君,才是社稷之幸。”

太祖听完这番话,哭泣叩拜。杜太后便让赵普将自己的遗命写为誓书,在纸尾上写上“臣普书”三字,藏之于金匮之内,命谨密宫人保管。

有人认为,这段史料是伪造的,疑点有五:

疑点一:赵匡胤在世时,只字未提太后临终嘱咐和金匮之盟。如有兄终弟及一说,为什么太祖在生前不公示于众,早早立光义为“太弟”,而要等母子都死后才宣布?

疑点二:赵光义是在哥哥的灵柩前宣布遗诏的,其时,主要当事人都已死,死无对证,而唯一的见证人赵普人品也有争论。因此,赵匡胤临终嘱咐、金匮之盟的真实值得怀疑。赵普是太祖的主要谋臣,在太祖赵匡胤一朝做了近十年宰相(964—973年)。这个人刚愎自用,专断独裁,他常在衙署座位后边,放置两口大瓮,凡是不合他意的内外表疏,就擅自丢在瓮内,一烧了之,因而得罪不少人,最终被罢相。此后一直郁郁不得志,屡遭大臣欺凌。而赵光义一登基,即任赵普为太子太傅,当年又被任命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再度出任宰相。这虽有报恩的可能,但也有封口之嫌。

对于太后遗诏之事,支持赵光义合法继位的人认为:宋太祖生前虽然没有立太弟,但也没有立太子。从杜太后死后的事实看,赵光义的政治地位始终排在最前面,随后则是赵匡胤的另一个弟弟光美,赵匡胤的儿子德昭、德芳,这正是按照兄终弟及顺序排列的。可见,金匮之盟,实有其事。

但反对者对此提出了第三个疑点。

疑点三:既有此盟,为何赵光义不执行兄终弟及的遗嘱,而是加害弟弟光美以及侄儿德昭、德芳?据史书记载,其弟光美,在赵匡胤活着时未有劣迹,但在赵光义即位后忽然变得劣迹斑斑。史书称,他得知自己是内定的皇位接班人后便骄傲自大,阴谋发动叛乱,结果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三月被赶出京城,四月因“逆天大罪”被勒令归还西京的私宅,五月降为涪陵县公,遣送到房州(湖北房县)。赵光美到房州不久就死了,年仅三十八岁。他的侄儿德昭在征讨北汉时,将士有功不赏,德昭怕诸将抱怨,请奏论功行赏。赵光义大怒道:“你急什么?等你自己做皇帝,再赏也不迟。”德昭为表明自己无意追求皇权,自刎殉志。其弟德芳见胞兄如此下场,一病不起,死于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年仅二十三岁。

弟弟、侄儿都死绝了后,北宋的天下都是赵光义的龙子龙孙的。

有人说,赵光义本人其实是想传位于光美的,但赵普训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故而恢复皇位传统制度:传子不传弟。此事怨不得赵光义。

总之,议论纷纷,谁也说服不了谁。

疑点四:杜太后死时,赵匡胤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他的两个儿子也已经长成。杜太后怎么能预测出儿子活不长,孙子长不大,要他死后传位给弟弟光义?而且,杜太后临终遗言,当事人赵光义不知道,反而赵普知道,令人不解。

疑点五:赵光义即位后就更换年号,而一般皇帝要到第二年才更换;赵光义是守成皇帝,他所使用的太平兴国则是开国皇帝称号,这有违常礼;历代皇朝,开国者称祖、继位子孙为宗,太祖太宗为同胞兄弟,后人追谥,不将太宗称祖。以上这些都不合常规。

以上种种原因,让旁人不能不怀疑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至于为什么官方史书没有留下篡位的证据,是因为北宋一朝的皇帝,除赵匡胤外,余皆赵光义的嫡系子孙,所以官史不可能留下篡位的痕迹。

前文多处引用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成书于南宋孝宗时期,其内容之所以敢于对赵光义不利,是因为南宋的皇帝多数是赵匡胤的后人。该书作者李焘在编写这本书时,遵循“宁失于繁,无失于略”的原则,只要有关史实,均加以采集,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在宋代曾被列为禁书,作者李焘险些被当时主管司法刑狱的提刑何熙志所害,而何熙志出自赵光义一脉。后来,多亏宋孝宗出面,称李焘记事真实可靠,而没有追究。宋孝宗之所以支持李焘,因为他是赵匡胤的后人。

另外,还有一些史料有赵光义篡位的记载,如辽国所写的《辽史》中就说太宗篡位。

总之,从太祖离奇死亡,到那夜的几个疑点,以及赵光义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都不能不让人猜测和推断,所谓“烛光斧影”之谜,就是赵光义精心策划毒死兄长赵匡胤的一桩谋杀案。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