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最悲情的军事奇才魏延,三国最悲情的军事奇才魏延的故事

2024-12-24 11:20:34 经验知识 投稿:强颜欢笑

魏延出身和履历不详。《三国志·魏延传》说他是“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因其“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义阳县在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属东汉荆州之南阳郡。所谓“部曲”,是汉代军队中三级编制的名称,在东汉末年,以世家和豪族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军阀割据形成,部曲便成了豪强地主割据势力的私人武装。

《三国志》中的这段文字说明,魏延以部曲身份随刘备入川,其地位虽然不高,但却是刘备军中的嫡系,绝非降将。《三国演义》中,魏延被描写为本是刘表部将,后杀韩玄,献长沙于刘备,完全是杜撰。

建安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217—219年),刘备用法正之谋,举倾国之师,历时岁余,从曹操手中夺得军事重镇汉中郡。至此,三国鼎立正式形成。刘备自称汉中王,表示与曹操分庭抗礼。不久,刘备返回成都,临行前选拔重将镇守汉中。

刘备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蜀汉的基本统治区域是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盆地,汉中郡坐落在关中和巴蜀之间,属于两大区域交界的地带。蜀国为了保障自己根据地的安全,有必要将重兵部署在敌我接壤之处。

当时刘备手下著名的大将有关羽、张飞、马超、赵云、黄忠。刘备对关羽最为倚重,但他当时正镇守荆州,不可能调离原来的防区。赵云当时的主要职责为“掌内事”,主管刘备的宫中之事,也不可能入选。黄忠虽然勇猛,但毕竟年事已高。马超威名显赫,但因其是降将,刘备对他不甚信任。在此情况下,似乎镇守汉中的最佳人选非张飞莫属了,大臣们和张飞本人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刘备破格任用了魏延。这不仅反映了魏延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

刘备在任命魏延时大宴群臣,并且故意当着众人的面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见《三国志·魏延传》)

当然豪言壮语谁都会讲,那么魏延镇守汉中的实际功绩如何呢?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魏延镇守汉中时,在汉中城外设置外围防御据点,采用坚壁不战,让来犯的敌人力竭撤兵的策略,让敌人束手无策。后来在兴势之役中,继任者王平迫使曹爽大军无功而返,正是因为承袭了这种策略。到了姜维守汉中,他认为魏延的军事部署过于保守,只能保证不丢土地,却不能大量杀伤敌人,于是一改魏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方针,撤除了外围大部分据点,将驻军撤守汉、乐二城,采取坚壁清野、诱敌深入到盆地内部的做法。

历代史家认为姜维此策略是重大失误,为后来汉中失守、蜀国灭亡种下了祸根。因为魏延守汉中十五年,汉中固若金汤,接任的王平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针办,也以少胜多,在兴势击退曹爽率领的十余万魏军。而姜维轻易改变魏延的战略部署,导致蜀汉的北线防御体系崩溃,直至亡国。后来曹魏大将钟会率十万余万大军来攻,到达汉中时,竟然未遇到一人抵抗。钟会遂得全师而进,长驱直入,直抵乐城。此时蜀国的北部战线已告崩溃,蜀军兵力上明显不如魏军,姜维旁顾无暇,被邓艾偷渡阴平,迫降刘禅,蜀汉灭亡。

郭允蹈在《蜀鉴》中很中肯地说:汉中是蜀汉的门户。姜维退屯于汉寿,撤了汉中之备,试图犯险以行侥幸之计,等于拔了防线的根基。就算没有邓艾偷渡成功,蜀国也已经支持不了多久了。他的结论是“姜维之亡解蜀也”,由此可见,诸葛亮选拔的接班人姜维远不及魏延。魏延和姜维的军事才能之高低对比,也可以侧面看出刘备在用人和识人上,要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除了排兵布阵有过人之智,魏延驰骋沙场也是所向披靡。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蜀汉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在阳溪大败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此次战役是魏延单独领军作战。对手郭淮乃曹魏关西首屈一指的重将,曾败马谡,破廖化,擒虏句安,即使诸葛亮亦畏惧他三分。可见魏延实属将才,有独立领军作战的能力。

另外,在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战功。据《汉晋春秋》载,在司马懿与诸葛亮唯一的一次对战中,诸葛亮派魏延、高翔、吴班等人前去迎敌,“大破之”。司马懿的能耐大家都知道,魏延等人能“大破之”,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最能体现魏延卓越军事才能的当属诸葛亮首次北伐时,他与诸葛亮关于北伐路线之争的公案。

诸葛亮第一次对曹魏帝国发动攻击前,召开军事会议,当时担任司马的魏延建议:“听说,夏侯楙是曹魏皇家的女婿,既没有胆量,又没有谋略。请交给我精锐部队五千人,另交给我五千人的后勤补给。从褒中(陕西省汉中市西北褒河镇)出发,沿着秦岭南麓东行,到达子午谷(长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陕西省长安县西南,南至石泉县,悬崖绝壁,栈道桥梁无数,至为险要),然后从谷中向北挺进,不用十天就可进抵长安。夏侯楙一听说军临城下,必然逃走。那时候,长安城里只剩下督军御史和西都京兆太守,不足为患;曹魏政府以及民间粮食,足够维持我们部队给养。曹魏在东方集结兵力,最快也要二十天左右,而丞相的大军,从褒斜谷(陕西省太白县西南褒河山谷)北上,也应抵达长安城下。如此,咸阳以西,就可一举收复。”诸葛亮认为这个战略危险性太大,不如从平坦的大道进军,直接夺取陇右(陇山以西),可以有万全的把握取得胜利,却不必有任何冒险,遂拒绝魏延的计划。

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冒险,但魏延并不是盲目冒险,他的计划是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的,并非刚愎自用。

首先,魏延久镇汉中,对汉中一带的地理状况十分熟悉,所以他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至于魏军是否会在子午谷埋下伏兵。在已知的史料上,看不出子午谷设有伏兵,夏侯楙的智谋,还不到这种水准。而且,从稍后曹军的反应来看,不仅子午谷一线,而且是曹魏全国都没有戒备。所以乍听到一向静悄悄的西南边陲忽然大军压境,全国立刻震动。

其次,魏延对对手的判断也是准确的。因为对手是花花公子夏侯楙,而非司马懿,所以奇谋可以奏效。夏侯楙何许人也?《三国志·夏侯惇传》注引《魏略》中说,此人是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曹操将女儿清河公主嫁给他,并将他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在西时,多蓄伎妾,公主由此与楙不和。”可见,夏侯楙是个凭借裙带关系上位,却没有什么能力的典型的纨绔子弟。魏延深知其人,故判断“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是完全有道理的。一些学者认为,假如诸葛亮采用魏延的奇谋,很可能北伐已经成功,可惜诸葛亮谨慎得近乎胆小。

魏延的大战略这次被否决,便永无再行的可能。因为,随后蜀军遇到的是司马懿,假如大军一进入谷口,就等于进入地狱。从此,曹魏安如磐石,诸葛亮的出兵祁山,对曹魏帝国的伤害,不过是隔山打牛,白白消耗蜀汉的士卒性命而已。

除了卓越的作战才能,魏延治军也是一把好手,《三国志》称魏延“善养士卒”,与张翼德“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不可同日而语。

以此观之,魏延统领大军能独当一面,对阵能斩将,治军有方而勇猛过人,绝不逊于关羽、张飞等蜀汉一流大将。只可惜,或许是诸葛亮看不惯魏延这种类型的人物,始终疑而不用,从而失去了北伐大业成功的机会。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