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很重要

2024-12-23 08:05:27 经验知识 投稿:萌面乖兽

公元前771年,犬戎部族大举进攻西周,由于周幽王一直以来烽火戏诸侯,导致诸侯未及时前来救援,镐京被陷,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第二年,幽王之子即位为平王。平王深感镐京地区遭到严重破坏,又怕犬戎再次攻来,所以准备东迁洛邑,又害怕东迁途中遭戎人骚扰,于是想要让各大诸侯前来护送,这本是诸侯国的义务,但是经过烽火戏诸侯的周王室威信下降,前来护送的诸侯寥寥无几,最终在郑、秦、晋等国的护送下平王成功东迁洛邑。本来,秦只是位于现在甘肃天水一带的部落,因为这次护送,秦国才正式被封为诸侯,所封之地就是当时平王放弃的镐京地区。因为此时镐京之地被犬戎占领,所以周 平王就相当于给了秦一个空头支票:这块地方封给你,你去打,把犬戎打跑了就是你的了。于是在秦国几代人的血战拼杀下,传到秦穆公(公元前659——621年在位)这一代基本上控制了现在的关中地区大部,这样,依托关中地区的肥沃土地,秦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秦穆公在国内选贤任能,西霸诸戎。为“春秋五霸”之一。

河西之地,位于今陕西关中平原东部、黄河以西洛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包括今陕西省韩城、合阳、澄城、大荔、华阴等县。地势比关中平原略高,平均海拔在500到700米左右,自北向南地形逐渐降低。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耕地主要分布于黄土塬上以及河流两岸平原地区。河西之地土质肥沃,易守难攻,因古代长期定都长安,河西之地对于拱卫京师有重要作用。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第44集中,秦孝公在跟太子赢驷讨论秦东防务之时曾说“秦东关防,险在桃林,势在河西,二者缺一不可,只有牢牢占据河西高原,才能居高临下,有效控制桃林高地的关防要塞。”由此可以看出河西之地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晋国以及后来晋国分出来的魏国在“河西之地”展开过激烈的争夺。最早要从秦穆公时代说起,秦穆公修德行武,志在称霸诸侯,在其东面,有强大的晋国,早在晋献公时期,晋国就“假道灭虢”吞并了虞国和虢国、另灭了魏国(并非战国七雄中的魏)、芮国等周边小国,晋国成为北方大国。后来为了拉拢秦国,公元前654年晋献公还把自己女儿嫁给秦穆公,这就是成语“秦晋之好”的渊源。在陪嫁当中,就有后来帮秦穆公称霸的百里奚。在百里奚的帮助下,秦穆公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广开阡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控制了关中平原地区,有了与晋国争霸的实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晋国的核心势力范围主要在河东一带,而秦国主要在渭河平原一带,秦穆公时期秦国势力已经发展到洛水流域。秦晋中间就夹着一个河西之地。秦国得到河西,可以与晋国以黄河为界,不仅有利于防守,而且可以得到河西大片的沃土,在古代土地就是生产力,拥有土地就拥有实力。晋国取得河西,则可以拥有更多的战略纵深,对其中原与楚国争夺霸权更有利。所以从地缘角度来讲,秦晋对河西的争夺是必然的。

在秦穆公时期,在河西小国林立,比如梁国、芮国、大荔戎国等,另外还有白狄等部落(《左转》记载晋公子重耳避骊姬之乱奔狄国,应该就是位于洛水流域的白狄,至今在蒲城东与澄城交界处有避难堡村相传就是当年重耳避难之所)。而这些小国绝大多数都跟晋国亲近,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内乱,晋公子夷吾逃到秦国请秦穆公护送回国,答应回国即位后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也就是允许秦国把河西小国纳入其势力范围。可回国即位后却反悔不让河西之地。秦穆公虽恼怒却无可奈何。

公元前645年,爆发了著名的秦晋韩原大战,晋惠公众叛亲离被俘虏,这才答应割让河西之地。之后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率兵灭掉位于今陕西韩城的梁国,把秦国的疆域扩大到了黄河西岸。这才与晋国隔河相望。秦改梁国之地为少梁,此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两百多年后,秦魏之间也为了少梁进行过多次争夺,最终为秦所有,当然这是后话。秦穆公在位将近四十年,在和晋国相争一直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后期决定矛头向西,短短两年间就占领西部大片土地,史称“开地千里,遂霸诸戎”。穆公之后,秦晋虽然一直纷争不断,但各自领土边界都已固定,面对强大的晋国,秦国不时拉拢晋国对抗晋国。在梁国以南,有狄国、大荔戎国等依然存在,这些小国依然在秦晋两国之间徘徊,秦强依秦,晋强依晋。公元前578年的《绝秦书》中有云“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昏姻也。”可见当时白狄位于洛水流域的记载是真实的。

公元前550年左右,白狄部族在晋国“和戎政策”的引诱下,东迁至今河北灵寿一带,建立了中山国。个人猜想,白狄东迁之后晋国填补了其东迁之后的空白。整个春秋时期,秦晋在河西一直对峙,晋国占领黄河流域,秦国占领洛河流域。这一点可以从一个成语来看出来。“马首是瞻”,在晋悼公时期,晋国再次会盟诸侯称霸,而秦国却未来参加会盟,此时秦景公在位,也就是著名的“秦公大墓”的墓主。前558年,晋国决定讨伐秦国,联军一直追到洛河流域,因晋国统帅荀偃发了一个马首是瞻的命令,结果导致诸侯离心,于是无功而返的结果。若秦国独占河西之地,必定会据黄河天险以阻碍联军。另据史书记载,在今大荔县东地区有大荔戎国,所控范围在河西南部一带。据说大荔戎国建于约公元前720年,于公元前451年被秦厉公所灭,设临晋县。顾名思义,临晋应该处于秦晋边境处。在秦晋两强相争激烈的地区,大荔戎能存在近三百年可见其当时也是比较强盛的。

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之后,分在河东的魏国在魏文侯和翟璜的治理下国势增强,任用李悝变法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在对外方面,任用乐羊进攻中山国、吴起进攻秦国河西。

从公元前419年开始到公元前332年之间在将近八十年时间里,秦国和魏国围绕河西这片土地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初期魏军在吴起带领下连续占领秦河西之地。筑少梁、合阳、元里、临晋、阴晋五城以互相支援,秦国被压制在洛水以西地区,秦国数次出兵想要收复河西都被击败。

直到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之后,内修法度、废除活人殉葬制度,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并将国都从雍迁至靠近河西的栎阳,主动出击,屡次打败魏国,开始在河西与魏国相抗,为了应对秦国咄咄逼人的进攻,公元前361年左右,魏国在秦魏边境修建了魏长城以拒秦,秦献公虽然屡次打败魏军,但是仍无法打破战略均衡。直到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秦国才开始逐渐打破势力均衡,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趁着魏国同赵国激战的机会,秦伐魏,战于元里,斩首七千,取少梁。两年后又占领魏国旧都安邑。此时魏国在中原与赵、齐等国达成停战,开始对秦国反击,在商鞅主张下,秦孝公与魏惠王会于彤地,秦撤出河东,缓和了双方的矛盾。

在之后爆发的马陵之战中魏国再次战败,秦国趁机发兵攻魏,再次打败魏国,占领魏国合阳等地。此时秦国已经重新夺取了其在春秋时期所有的河西之地。秦孝公去世后,即位的惠文王任用公孙衍为将,在雕阴再次打败魏国,魏国损兵4.5万。

前332年,魏国鉴于在河西所占地区已大半被占领,于是将其所占之河西之地所辖西河郡、上郡割让秦国,魏国退居河东,至此维持将近几个世纪的秦晋(魏)河西之争结束。围绕这片土地曾经血流成河,千万魏国和秦国的普通人血染沙场,魏国的失败成就了秦国的崛起。从此魏国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独霸的地位,更因地处四战之地而成为众矢之的。

分析魏国失败的原因,个人觉得有以下几点,首先,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其地缘条件相比其他各国要恶劣的多,边角之地易于防守,四战之地疲于奔命。若魏国在其强大之时向西灭掉秦国,或者将秦国赶进陇西大山里面,那么其在后期也不会那么被动了。其二,魏文侯之时魏国并无意西向,时而向北越过赵国占领中山国,时而向东进攻齐国,时而进攻楚国淮泗之地。个人觉得这是一大失策。其三,魏国国土分为两部分,两部分之间联系并不密切,隔着太行山脉,不能互相支援,这也是后期魏国全部放弃其河东地区专门经营中原的原因。其四,越过赵国攻灭中山国这也消耗了国力,使中山之地成为“飞地”最终前381年中山国复国成功,魏国此时鞭长莫及也无可奈何。春秋时期郑国人烛之武曾经说过:“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所以即使再强大也不能拥有一块“飞地”,这种“飞地”迟早必丢;前284年在燕国的主持下,六国共同伐齐,秦国在定陶夺得一块儿“飞地”,魏冉将其作为自己封地,可是后来还是被魏安厘王占领。

自前332年秦国占领河西之后,不仅可以据黄河天险而固守,也拥有了函谷关的防守之便,而秦国后方没有后顾之忧,这也是秦国的有利条件,秦国可以全力应对来自东方的威胁。后来多次合纵攻秦的行动都是在函谷关折戟失败。秦真正占据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之后秦国经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不断东出用兵,尤其是秦昭襄王之时秦国与六国力量发生根本性逆转,传到秦始皇时奋六世之余烈,并吞八荒、一统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时期以来的分裂战乱的局面。

声明:老皮学习笔记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123456@qq.com